一、专业优势
1.政策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促进实体经济振兴,加快转型升级。明确了我国工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长期发展思路,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行动纲领,对于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5月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政策密集发布,支持力度空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委接连发布了包括《工业互联网APP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8年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工作指南》《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拟支持项目》等政策文件,由此可见国家对工业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及布局决心。2019年,各部委在2018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布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文件,包括《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9年工作计划》《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逐步形成了顶层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指南的政策体系。
202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确工业互联网属于新基建建设内容,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创新,培植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
2.产业优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工业互联网发展又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空间,而且应用场景非常丰富。2019年,我国生产设备联网率、数字化率、关键生产工序的数控率都超过了40%,这为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达到4.46万亿元,名义增速7.55%,占GDP比重达到3.69%。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达到4.6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72%;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将达4.95万亿元。
3.实训优势
本专业实训设备先进、资源丰富。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模式与职业院校展开深入的教育合作,将目前最前沿的工业互联网技术真正的引入到教育领域,搭建互联网综合实训平台。目前本专业拥有1个综合计算机网络实训中心,另有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协作机器人、快速成型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化实训室等11个实验实训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同建设了“PLC实训室”和“智能制造数字化实训室”。
4.师资优势
本专业拥有“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一流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名,省级技能名师1名,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团队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了100%,团队教师教科研赛能力强,成果丰硕。
二、专业特色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融合,通过对“岗位”、“课程体系”、“技能认证”、“职业竞赛”、“人才培养”五个方面的探究,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工业互联网新标准、新技术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校企双方进行专业共建。
2.校企深度融合,打造“1+1+1”“双师型”师资团队
与联想数据智能业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识,3名教师被聘为联想集团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委员会及联想智能制造现场数据采集与应用1+X证书技术专家。与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想数据智能业务集团等国内著名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工作,校企共同进行工业互联网专业建设、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专业技术多维融合的工业互联网技能型人才培养。引进企业工程师来担任驻校讲师,采用“1+1+1”模式(1名骨干教师+1名年轻教师+1名企业技术师傅),与校方讲师组成专兼结合混编师资团队,发挥校方讲师的理论授课优势和企业讲师的实践优势,企业工程师主要授课方向为工业互联网核心课程、1+X培训及课证融通等,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3.技能训练特色
本专业在学生技能训练培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在学好理论知识前提下,抽取新一代智能工厂环境模型,提供多样化的仿真教学环境,将实训环境搬入课堂,将产业优秀管理理念及实战经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